大庆3D打印

大庆3D打印

当前位置: 大庆3D打印 > 企业新闻 > 结构性能与测量技术
企业新闻

结构性能与测量技术

更新时间: 2025-01-06 16:32:30  查看次数: 37    
阿卜杜勒萨拉姆等人通过做实验和用有限元模拟这两种办法一起研究,看看竖向支撑布置的四种单元结构,对单元的刚度、能承受的破坏载荷,还有单位质量能量吸收(SEA)这些方面有啥影响。研究发现,单元里要是有竖直的构件,结构就会更结实。而且判断一个结构吸收能量好不好,看的是单元的几何参数,不是它的质量。阿比埃达等人对螺旋状(Gyroid)结构的力学性能,也做了实验和计算方面的研究。他们把螺旋状结构的单轴模量、抗压强度以及能量吸收能力,和IWP、尼奥维厄斯(Neovius)还有原始(Primitive)这几种结构的对应性能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螺旋状结构的力学性能挺不错的。
大庆3D打印
徐等人先是按照不同的拓扑结构、几何形状和管型,设计出了四种蜂窝管,然后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做出试样,再对这些试样做平面压缩试验,还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发现,在蜂窝管里加入点阵结构,会让管肋连接的地方局部应变变大。不过和金属点阵结构比起来,它吸收能量的能力更强。数字图像相关(DIC)方法是一种不用接触物体就能测量应变的办法。它通过数学手段,对比物体变形前后两张图像的灰度变化,就能测出物体表面的整体位移和应变情况。用DIC方法测量表面形变,既不用处理条纹,也不用分析相位。DIC方法最早是在1983年,由彼得斯和兰森提出来的,当时就在实验里用来分析应力。他们提出一种数字图像技术,能测量参考图像和变形图像表面的位移。具体做法是把变形图像和参考图像的子区域做数字对比,接着算出试样表面的位移,最后就能确定试样的应力。在国外,彼得斯教授和兰森教授花了大量时间研究DIC方法,为它的发展出了不少力。
大庆3D打印
1983年,萨顿等人对DIC技术进行改进,用改进后的技术得到了悬臂梁的整体位移情况。1985年,朱等人进一步解释了DIC技术里用到的基本理论和假设。而且,为了验证这个方法在实验力学里是不是真的可行,他们还做了均匀平移、刚体旋转、恒定角速度运动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IC技术在测量像平移和旋转这类变形参数的时候,非常准确。1986年,萨顿等人又改进了DIC算法,引入了牛顿拉普森算法,还做了差分校正,这样就能更快地搜索图像。改进后的算法,不仅缩短了计算应变的时间,而且测量精度和原来的迭代法一样高。1993年,罗和赵第一次用双摄像机系统,去测量物体的三维位移,他们用DIC方法来测量试样离开平面方向的位移 。